纪实丨带你走进护理员的世界
要不是电影《桃姐》的细致描绘,很多人对养老院了解不多。2012年4月,记者以义工身份,在上海中心城区一家化名为“白云养老院”的养老机构中,义务劳动近半月,近距离观察养老院生态。[详情]【调研报告】养老院内老人心情
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昨天公布的“本市郊区养老机构入住老人专题调研报告”中有个有趣的现象,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心情与子女联系是否密切“正相关”。与子女每天通话的老人中80.5%心情愉快,子女每天来探望的老人中88.9%心情愉快。[详情]
昨天在市政协“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提高为老服务水平”重点督办提案协商会上,市民政局透露,将协同有关部门研究建立相应补贴制度的可行性,解决目前存在的养老服务队伍招人难、留人难的现状,切实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
目前上海已拥有一支5.4万人的养老服务从业队伍,但服务队伍一直呈现社会地位低、流动性高;收入待遇低,职业风险高;学历水平低,年龄偏高的“三低三高”特征。职业发展的严重失衡导致从业队伍不稳定,护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短缺,队伍素质难以提升,不仅制约行业的专业化发展,也影响行业的正常运行。
座谈会上,孙大麟委员认为,护理人员的工资制度存在不合理之处。他认为可借鉴其他行业实行服务评级制,待遇差别化,进一步拓展护理人员职业发展空间。“护理人员待遇差别化能刺激行业的竞争力,实现行业良性发展。一旦行业活跃起来,怎么会留不住人?”孙建琴委员提议借鉴日本的护理人员培训经验,她认为,现在国内护理人员与钟点工并没太大区别,不过是递痰盂、喂饭、换床单。“我们需要的是有护理复健技能,能利用高科技护理仪器的专业人员。老人可在这些人的帮助下实现最大程度自理。”另外,孙大麟还建议支持康复医学专业等学科建设,实现护理行业的职业化,吸引更多人投身该行业。
市民政局针对委员建议作出回应,将研究养老护理员报酬行业指导价,加大对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专业培训,并会同人保、教育、财政等多部门共同研究,从用工机制、待遇保障、职业培训、学科建设等方面多措并举,推动养老服务队伍可持续发展。
[item: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