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丨带你走进护理员的世界
要不是电影《桃姐》的细致描绘,很多人对养老院了解不多。2012年4月,记者以义工身份,在上海中心城区一家化名为“白云养老院”的养老机构中,义务劳动近半月,近距离观察养老院生态。[详情]【调研报告】养老院内老人心情
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昨天公布的“本市郊区养老机构入住老人专题调研报告”中有个有趣的现象,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心情与子女联系是否密切“正相关”。与子女每天通话的老人中80.5%心情愉快,子女每天来探望的老人中88.9%心情愉快。[详情]
75岁的绵阳老人蒋启珍义务照顾36名孤老多年,希望有人能够接替她
她是全国“五一”劳动模范,她曾接受过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今年她已75岁高龄,依然将每个月2000多元的退休金和唯一居住的房子抵押出去的钱花在36个非亲非故的孤寡老人身上。她名叫蒋启珍,如今已是风烛残年,仍在奔波。昨日,蒋启珍从绵阳来到成都,天府早报记者联系到她,听她说自己的故事。
她
抵押唯一住宅支撑养老院
蒋启珍是一名老共产党员,1956年起,在绵阳市建筑公司工作,担任幼儿园园长,1963年调入县委机关幼儿园。工作期间,蒋启珍先后获评全国商业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多个称号。退休后,蒋婆婆还在街道办担任居委会主任一职,直到2002年,老人离开工作岗位,开始关注起孤寡老人的生活状态。“当时我看到社会上有些孤寡老人生活困难,年纪大,找不到工作。”蒋启珍回忆起从前,她思前想后,决定自己收留孤寡老人,先用自己每月2000多元的退休金租下土地,修起房子,建起了养老院,后为了支撑养老院的日常开支,蒋启珍又租来30多亩田地并开始自己种菜。
然而养老院地理位置偏僻,随着收养老人的数量增加,养老院经常入不敷出,蒋启珍没有办法,便将自己唯一的一处住宅抵押了出去,换来10多万元钱继续支撑着养老院的日常开支,为此,老人与子女还闹翻了,但蒋启珍说,这件事上她从不后悔!
她
保证老人营养不肯花钱换包
一个破旧的黑色背包、一本记事本、一支笔,便是蒋启珍老人的全部家当,熟悉蒋启珍的老人们说:“蒋院长的背包用了好几年了,拉链四处拉不拢,但她一直不舍得换个新包。”蒋启珍总说:“虽然10多元钱不多,但可以给老人们在伙食中添1斤多肉,让老人们菜里经常有油花花。”蒋启珍觉得,既然住在她这里,她就要让孤寡老人们吃好,老人们在伙食上有什么要求,她总是尽量满足。
蒋启珍曾经在社会的援助下,为孤寡老人们修建了14间住房,然而因为没有经过批准修建房屋,14间房都被推倒了,从这以后,蒋启珍身体越来越差,“我不怕死,但我死后这些老人们咋个办?”蒋启珍充满了担忧,“当年我是全国学雷锋标兵,可现在我也感到孤苦无助,我希望有好心人能帮帮我完成心愿。”
希望有人接力让孤寡老人住新家
张先生是成都人,去年在绵阳工作期间,从当地人口中得知了蒋婆婆的事情,便伸出援手,“当时我听说后,原本是打算去看看的。”
张先生告诉记者,蒋婆婆现在确实很困难,养老院的条件一直比较差,“还好当地有一些志愿者在帮她,而老人这几年一直在为养老院正规化的筹建而四处奔走,她希望在走之前能够让老人住在新的养老院里。”
这两年,张先生只要有空都会帮助蒋婆婆,但他觉得个人的力量还是太小了,“老人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有人能够接替她。”
[item: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