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丨带你走进护理员的世界
要不是电影《桃姐》的细致描绘,很多人对养老院了解不多。2012年4月,记者以义工身份,在上海中心城区一家化名为“白云养老院”的养老机构中,义务劳动近半月,近距离观察养老院生态。[详情]【调研报告】养老院内老人心情
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昨天公布的“本市郊区养老机构入住老人专题调研报告”中有个有趣的现象,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心情与子女联系是否密切“正相关”。与子女每天通话的老人中80.5%心情愉快,子女每天来探望的老人中88.9%心情愉快。[详情]
2000年之后,带有“养老”性质的地产概念逐渐被关注。随后几年,一波形形色色的资本和企业家进入这个领域,中国养老地产开始蛮荒起步。
野蛮起步必然导致混乱。前期阶段的监管缺失、政策不明、利益驱使等,养老概念曾沦为开发商低价拿地利器,甚至被市场斥为“伪养老”,以养老之名行地产之实。市场投来的异样的眼光使人们谈养老地产色变,再加上民政部出台文件“棒打”养老地产,使这一现实存在的产物不得不低调示人。
但细细品味,对于养老项目而言,地产更多的是载体价值,以区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如今行业和市场的逐渐成熟完善,越来越多真正从事养老服务的开发商开始坦然对待这一概念,在他们看来,养老地产并不是突出地产元素,是地产与服务的有机结合,地产只是实现养老服务的平台。
随着市场成熟、监管逐渐明朗,以往打着“养老”招牌拿地的企业逐渐被浪里淘沙。现在基本看不到此前拿几千亩土地做养老项目的企业,前些年运营遇挫也使市场更加理性。
市场净化,营造出了真实的养老环境。可荒蛮起步后遗症被持续放大,养老地产资金需求大、周期长、难盈利的宣言充斥着人们的视野,更有无数死掉的案例来佐证这一观点;“养老地产没有盈利模式、现在进入太早”等字眼更是频现报端,养老地产似乎是一盘无解的棋。
实际上,虽然存在土地、融资难题,但养老地产并非无解。目前不断进入、退出的大都为中小企业,缺乏长期资金支持、难以为继比较正常。而大型房企和国企,如万科[简介 最新动态]、保利[简介 最新动态]、绿城[简介 最新动态]、首创、华润、北控等企业自身具体庞大的资金和土地储备,完全可以不以营利为目的去探寻商业模式,以抓住人口拐点期带来的房地产转型机遇。
目前,这些潜心发展的企业已经摸索出了一些商业模式,它们已经测算出盈利周期和利率比。
比如,乐成·恭和苑的成本控制精算法、汇晨养老公寓的服务核算法、诚和敬的金融模式法等。它们在为未来更好的发展做着准备。
从这个角度延伸,随着市场和行业的成熟,市场的洗牌不可避免,一些没有清晰商业模式或以高收益率为主的企业的市场空间将进一步被挤压,规模化、标准化及以服务为主的养老地产项目将会成为市场主体。
[item: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