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针对特定老人应提供“养老服务券”还是现金补贴?是否每个街道都要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如何看待“以房养老”这种新型养老方式?昨天下午,《委员议事厅》之“关注养老”在深圳中心书城开议,市政协委员、民政局主管部门与养老方面的专家学者就此话题展开激辩。
目前已建近700张床位
“深圳在我们匆忙的工作当中,悄然地走到了老龄化社会的门槛。”昨天,市民政局副局长侯伊莎开门见山地表示,到2013年底,我市的户籍老人已达到了17万人,约占户籍人口的6%,我们的常住人口老人达到4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7%,到了2020年,深圳常住老人将达到100万,会占当时的人口9%。她分析,深圳市的老人结构非常特别,有一些老人根据季节的不同会在两地之间穿梭养老,所以异地养老将成为下一轮养老的趋势。
侯伊莎表示:“市和区两级政府已经建设了近700张床位,共投入20亿,政府也会通过政策措施吸引专业的、产业的人士投入养老的机构建设。粗略统计十二五期间,我市养老建设将投入30多亿。”
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
昨日,政协委员公布了调研数据表明,目前深圳普遍存在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的现象,特别是市区内的。记者了解到,民营养老机构除任达山庄由于是自有物业,经营3年后实现扭亏为盈,其余十多家空置率很高,有的入住率仅为20%左右。如何解决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而民办养老机构空置率高的问题,委员们再次出言献策。
“民营养老机构入住率低是因为价高,价高又是因为其生产经营成本过高。”李建华委员表示,有专家算过,民营机构建一张床位需要250万元,“他能很便宜地租给你吗?政府必须在资源配置上扶持民营企业,平抑其成本。”冯艳虹委员则建议:“公办养老院应该作为兜底的服务,其他老人养老应该推向市场化,这样才能给民营养老机构市场空间,也才能激励更多的养老民营机构介入养老产业。”
每街道至少建一所日照中心
深圳市政府规划2015年在每个街道至少建一所日间照料中心,目前已建20间投入运营。同时我们也听到很多质疑的声音,认为很多日照中心入住率很低,经营惨淡,难以维持,这是否造成了政府资源的浪费。对此,李建华非常赞同每个街道至少建一所日照中心。徐红丽委员认为,必须要让有意参与养老事业的组织来进行规划,做好人财物的筹备,这样政府需要的时候可以投入使用,实现社会资源和政府资源的快速使用。”赵明昕委员提议:“在某些街道如果需求不足我们可以建规模小一点的日照中心,宁愿让日照中心等老人,不能让老人等日照中心。”
责任编辑:
1、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尽量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本网转载之信息,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信息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item: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