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五里亭妈妈”离世 42年间
2014年8月6日18时33分,“五里亭”爱心老人楼小英在金华市中医医院走完其91岁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其生前收养并一直陪伴身边的三个女儿美仙、菊菊、晶晶,唯一收养的男童张麒麟,以及亲生女儿张彩英、亲生儿子张福田,送老人走完最后一程。[详情]"假沸"豆浆不能喝 易中毒
豆浆营养丰富,富含很多营养素,例如蛋白质、卵磷脂、B族维生素、钙铁等微量元素。但是当你的喝法不正确的时候,这些营养素很有可能无法营养你的身体,甚至有可能危害到你的健康![详情]
随着近视人群的扩大化和低龄化,人们对视力保护也愈加重视。于是乎生活中、网络上各种各样的护眼法接踵而至。但这些方法专家怎么看你知道吗?
点评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主任周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何燕玲、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翟长斌
耳穴压豆法:将表面光滑近似圆球状或椭圆状的小绿豆等,贴于0.6×0.6厘米的小块胶布中央,然后对准耳穴贴紧并稍加压力,使耳朵感到酸麻胀或发热。贴后每天自行按压数次,每次1~2分钟。每次贴压后保持3~7天,可逐渐治疗近视。
只辅助不能治疗
专家点评:耳穴压豆法是一种中医疗法。通过对耳朵穴位的按摩,改善眼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和代谢,从而缓解眼部疲劳。但该方法能否缓解近视度数的加深,目前只是理论上的推测,还没有确切的医学证据来支持。因此,如果指望用此类方法治疗近视是不靠谱的。
目前来说,70%的人都会有近视,特别是中学生。有近视不可怕,但一定要合理的矫正治疗。治疗近视把握一个原则:适合自己,即什么阶段用什么方法。
通常处于上学时期的初高中生,一般主张佩戴框架眼镜。因为这一时期正是青少年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近视眼的变化也比较快。这个时候即使做了手术,后期近视还可能出现。因此佩戴框架眼镜是最佳选择。对于参加工作的人,如有场合需要也可以选择隐形眼镜,但不建议常年佩戴。因为虽然目前技术很好,但还是存在眼角膜缺氧的现象。另外,对于很多想摆脱近视的人来说,近视眼手术可以说是一劳永逸的办法,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手术前需要做24项相关检测,一般要求患者年龄在18~45岁之间,近视度数也有一定的限制。
视力营养口嚼糖(片):很多商家推出可以改善视力的各种营养口嚼糖、口嚼片,声称是由山药、枸杞子、决明子等配以牛磺酸以及维生素等制成的保健食品,具有改善视力的功能。青少年近视患者、电脑操作者和长时间看电视者只要每日3次,每次口嚼或吞服2~4片,可逐渐改善视力。
食补更利于眼睛发育
专家点评:保证人体所需的营养是必要的。尤其对于正处发育时期的青少年来说,眼睛的健康发育也需要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补充。
无论是口嚼糖、口嚼片还是类似的某些保健品或者药物,对改善视力可能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更建议人们通过肉类、豆类、坚果类、蔬菜类等食物的摄取来进行营养补充。通常来说,保证均衡饮食对青少年的眼睛发育更有好处。
护眼仪等护眼神器:"全角监控电子眼、高科技智能芯片"、"一防好眼不近视,二控轻度摘眼镜,三矫重度不加深"······市面上、网络上动则成百上千的护眼神笔、护眼仪等"护眼神器",打着高科技、见效快旗号,俘获了众多苦于改善视力的人们的心。
保持用眼卫生是关键
专家点评:此类产品无论其原理宣传得多么玄妙花梢,其实作用就是缓解人的眼部疲劳。如护眼笔,主要是通过技术手段对笔进行设计,从而提醒人在书写时注意坐姿,强迫人与书本保持合适的距离,养成用眼的好习惯。有实验显示,看东西时眼睛离得越近,睫状肌的调节越强,眼睛越容易疲劳,近视发生的越快。而护眼仪是通过按摩刺激视神经等,缓解睫状肌等的疲劳,从而减轻长时间用眼造成的眼睛干涩和疼痛,促进新陈代谢。
虽然此类产品可以帮助人们改善视力,对防止近视加深有一定的帮助,但保护视力的关键还在于个人的用眼卫生。如看书时眼睛与书保持大约35厘米距离,隔45分钟休息10分钟,休息时尽量远眺或适度按摩一下眼睛。尽量别长时间的对着电视、游戏机等,避免用眼过度。
LED等护眼台灯:随着科技的发展,LED走入了人们的视线,从电视、电脑到台灯,众商家都不忘宣传"LED可以保护眼睛,改善视力"的功能。尤其是各种护眼灯,市面上可谓琳琅满目,却也良莠不齐。
选择国家3C认证产品
专家点评:对于灯的选择,总体要求灯光光线不能太强,因为周围暗的时候,眼睛的瞳孔会自然放大,这时候如果进入视线的光线过强,会刺激视网膜,影响眼睛视细胞的感受能力。
之所以说LED台灯等可以护眼,主要是因为其光线比较均匀、柔和。其原理是把交流电先变成直流电,用直流电点灯,达到基本无频闪,从而缓解视力疲劳。但市面上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建议消费者购买时,一要看光线:亮度稳定、无闪烁;光线柔和,比较均匀;灯具(罩)设计合理,没有眩光。二要看证件:产品合格证、安全证书要齐全,要有国家安全强制认证的标识CCC。三看使用和售后服务:使用和保养方法要简便,便于更换灯头;要有售后服务的维修地址和电话。
节选自《身体地理》6月刊
[item: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