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文化 > 正文阅读

红色贵族孔丹谈文革:一生的梦魇

2014-08-06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 [T T]

“红二代”“高干子弟”“西纠司令”“中信集团董事长”……这一个个标签聚集了当代中国种种令人关注的元素。六十多年人生岁月伴随着共和国的一个甲子,孔丹几乎在每一个时期都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之上。谈及自己的际遇,孔丹屡屡提到一个词“裹挟”:“我这个人一生所经历的事多半是被裹挟进去的。”


本文刊登在第670期《中国新闻周刊》。

--------------------------------------

本刊记者/王全宝

孔丹的舆论场


5月30日晚,中信集团原董事长、党委书记孔丹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发表演讲。不到一个月前,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刚刚来到这里考察并和师生座谈。习近平在谈到青年价值取向养成时说,“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孔丹的演讲就从习近平的“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的论述开始,结合着自己的大半生和共和国的六十年,阐述自己的家国情怀。


屏幕上一直在循环播放着孔丹一家人各个时期的照片,最后一张图片定格在65岁生日,时任国务委员马凯送给他的一首诗:


半生长卷已斑斓,更有殊才上笔端。

最是较真终不改,难得本色任天然。


“我觉得,这首诗写得很符合我的个性和经历,只是,可能有些溢美之处。”孔丹说。


去年10月,在两位老友王岐山、马凯的不断催促之下,孔丹完成了自己的口述史,并在香港出版。孔丹将马凯赠诗的最后一句选为书名——《难得本色任天然》。孔丹在北大演讲的内容也和这本书相似,主题都是围绕着文革中的家国记忆。


习近平在北大讲话中曾经提到,“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 孔丹对此印象深刻,他还特别留意了“际遇”和“机缘”的区别,厘清这两个词的含义。


“际遇就是一个人的遭遇和时运。机缘源于佛家用语,指的是因缘。”孔丹认为,自己18岁入党就是一场机缘,而文革中自己和家人的种种经历则是际遇,“其中一些事情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谈到自己的际遇,孔丹多次提到一个词:裹挟。“我这个人一生所经历的事多半是被裹挟进去的,是被动参与。”



少年时代的孔丹。图/受访者提供


“孔秦之争”


孔丹行事非常低调,任职三十年间几乎从未接受媒体采访,因此还曾被舆论称为“中信最神秘的领导人”。2010年从中信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的位置上退下来后,他更是从媒体的聚光灯中彻底隐退。殊不知,从去年开始,孔丹却陷入了一场舆论漩涡中。


这件事情源起于2012年北京四中部分校友的一次聚会。在这次聚会上发生了一场争论,经演绎传播后成为了“秦孔骂架”,在网络上四处流传,尤其是被香港媒体广泛报道。


在媒体报道中,一位“普世同志”与“官员同志”就价值观展开了激烈论争。“普世同志”被指是原招商局集团董事长、招商银行董事长秦晓,“官员同志”则被指是孔丹。


他们两人是北京四中的同学,都是高干子弟,都是当年为数不多的中学生党员。在文革初期,北京四中成立了首都红卫兵西城纠察队,简称“西纠”。孔丹任西纠总部司令,秦晓则是西纠总部宣传部长。两人都曾在文革中上山下乡,后来也都在体制内的大型金融投资类国企任职高管。


“我们从小就是铁哥们。”孔丹说。


际遇类似,机缘却各异,由此迸发的思想火花也大相径庭,乃至南辕北辙。


2010年,时任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的秦晓在清华大学作过一场演讲。秦晓说,“我们所讲的社会转型不是中国语境中的‘现代化建设’‘国强民富’‘大国崛起’,而是现代性社会的构建。现代性社会是相对于传统社会而言的,它的主要标志是以‘启蒙价值’,即自由、理性、个人权利为价值支撑的,以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社会为制度框架的民族国家。”


他还批评了“中国模式论”,并希望“清华学子能秉承普世价值,担当起开创中国现代化之路的历史重任”。


孔丹对《中国新闻周刊》坦言,秦晓提出的“普世价值论”,是两人政见不合的原因所在。“他曾去英国剑桥大学读经济学博士,所以完全接受了西方的价值理论。我认为,无论做什么,都不要忽视中国的现实问题,都要结合中国国情实际。”


对于网上流传的“秦孔骂架”的事件,孔丹承认,那天在校友聚会上确实发生过争论,不过,没有像网传的那样的“粗口成章”。


“对于一场那么严肃的论争,竟然采用这样的一种方式解读,张冠李戴,无中生有,说重一点儿就是信口雌黄。这样的传言就是意图贬损我的人格,这是不是很有点文革遗风?”


后来,在又一次聚会中,孔丹和秦晓再次相遇,彼此对网上的流言,都感觉很无奈。


从这件事中,孔丹开始觉得面对现实中的舆论场,他有必要“正面出击”。


从今年开始,孔丹担任起了中信集团下属杂志《经济导刊》的总顾问。他还透露,他正在筹建一个基金会,该基金会由中信集团和一些民间企业共同发起,将以各种方式支持社会科学各领域的课题研究,努力推动中国学派的建立和发展。



文革中上山下乡时,孔丹(左2)与伙伴们在地头吃饭的场景。图/受访者提供


“西纠是我一生的梦魇”


事实上,在去年陷入“舆论旋涡”之前,孔丹也是舆论非常好奇的对象,不仅是因为他先后执掌光大和中信的显赫资历,也因为他坎坷传奇的人生。伴随着共和国的六十年,孔丹几乎在每一个时期都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之上。


孔丹出生于一个共产党高级干部家庭。他的父亲孔原在大革命时期参加过南昌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孔原历任新中国第一任海关总署署长,外贸部副部长、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


孔丹的母亲许明曾是“一二九运动”的组织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许明被调到周恩来总理办公室工作,之后历任总理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副秘书长。


出身于这样的一个红色家庭,孔丹自幼接受的是传统的共产主义教育。“我认为,我的家庭教育在当时党内高级干部中是非常好的。家里对我们兄弟几个的政治思想要求也很清楚,就是一定要加入组织,沿着加入共青团、加入共产党这个路子走下去,没有其他考虑的余地。”


孔丹在北京四中上的中学。这所男子中学,集中了当时政治局委员、共和国元帅、部长的孩子。孔丹在四中就读的时候,他的校友包括了刘少奇、林彪、陈云、陈毅、贺龙、徐向前的孩子以及彭真家的两兄弟、薄一波家的三兄弟,等等。后来就文革中的行为进行道歉而备受舆论关注的陈小鲁(陈毅之子),初中时是孔丹的同班同学。


1965年,在轰轰烈烈的“四六八学潮”中,孔丹和师大女附中的佘靖(后来任卫生部副部长)在西城区党校的大会上宣誓,成为北京市第一批的中学生党员。之后,北京市委在各个学校里陆续发展了一批党员,他们当中有马凯、秦晓、李三友等。


文化大革命快要来临的时候,孔丹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当大家都在积极准备高考的时候,孔丹经历了文革之初的第一件大事:孔丹所在的四中高三(5)班和女一中高三(1)班给中央写信,要求废除高考。


据孔丹回忆,有一天,他正补课,同班的薄熙永(薄一波之子)向他透露消息说,1966年的高考可能要停下来。“薄熙永说,咱们是不是也要表示一下、呼应一下?干脆发起废除高考的倡议,中央一定会接纳的。我也同意了。”


不久后,工作组就来到北京四中,成立了学校的文化革命委员会。孔丹担任该委员会主任,高三(4)班的秦晓当副主任。


在工作组从各个学校撤出后,学校就出现了权力真空,文化革命委员会也失去了权威性。孔丹随即提出用年级支部的方式掌控局面,很快,高三年级支部就控制了全校的文革运动。“当时,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稳定学生们的情绪,不要让大家行为激进。”


当时,刘辉宣是高一年级的团支部书记,也参加年级支部的会议。“但他很激进。有一次开会,他第一个动手打人,台上当时一下子就乱了,低年级同学蜂拥而上,冲上台后乱打一气。我只记得时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长李晨花白的头发,被皮带扣打到头上,流着血,看着很惨。”


不久,又发生了四中校长杨滨被围攻事件。当时正在开会的孔丹、秦晓等人上前解救。“我们当时要求的原则是批评可以,批斗也可以,但是不准动手,不准打人。”


与其他学校相比,四中成立红卫兵组织相对较晚。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第一次接见红卫兵时,四中还没有成立红卫兵组织。


孔丹回忆说,当时在天安门广场,四中高年级每个班抽调5到10个学生,在金水桥附近维持秩序。“这时,四中还没有正式打出红卫兵的旗子,也没有袖章,后来听到扩音器的广播,要四中的负责人上天安门,我就上去了。”


这一趟从天安门回来后,四中成立了红卫兵。


如今,孔丹在反思中认为,四中之所以成立红卫兵,主要是由于毛泽东公开表态支持了红卫兵。此外,也有内部的压力,包括刘辉宣等激进分子给予的压力。还有就是干部子弟内部有批评他们保守、妥协的压力。“所以在四中,我用一个说法,叫‘不得不’成立红卫兵。”


1966年8月25日,首都红卫兵西城区纠察队成立,也就是著名的“西纠”。按民间的说法,孔丹任司令,陈小鲁任副司令,秦晓则担任宣传部长。“实际上当时并无那些称谓,只是各负其责而已。”


今年2月,《中国新闻周刊》曾详细报道了西纠从成立到衰落的过程(详见《中国新闻周刊》2014年第6期《“西纠”30日》)。如今反思那段历史,孔丹认为成立西纠属于自发行为,目的是维持秩序。“实际上,党内以周总理为代表的一批老同志抓着西纠,试图起到制衡和控制局面的作用。从本质上讲,西纠这件事反映了文革初期,党内一些老干部希望借一种群众组织、也就是一部分红卫兵来抵制文革路线的一个思路。”


“西纠,可算是我一生的梦魇,甚至影响到了我的大半生!”叹息间,孔丹将纠结的目光移向了窗外,投向外边那一大片林立的楼宇,“文革中的一些事,都不是我想干的。很多人把我看成一个红卫兵领袖,我其实是坚决反对成立红卫兵的,这是事实。”


这场吞噬全国的政治风暴,最终也席卷了孔丹一家。1966年12月16日,在北京工人体育馆召开了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大会,江青在会上点了五个人的名:王任重、周荣鑫、雍文涛、孔原、许明。


会后,孔原被隔离审查。21日,孔丹的母亲许明自杀。23日,孔丹被抓进监狱。


在莫干山穿针引线


在监狱里呆了整整4个月后,1967年4月22日晚上,孔丹从监狱里被释放了出来。


“4月22日,这天正好是列宁的生日。”若干年后,孔丹对四个月的监狱生活仍记忆犹新,“这一年冬天,从头年的12月到次年的3月开春,监狱里都没有取暖设施,冷到我写交代材料的墨水都给冻住了。伙食就是一天8两粮食,上午两个大点的窝头,下午3个小窝头,一日两餐,没有菜,就是个白菜头放点儿清水做的汤。最后大便都像羊粪蛋,因为吃下去的食物被肠胃充分吸收了。等到出狱的时候,人都浮肿了。”


两年后,孔丹到陕西延安地区插队。在插队的那段时间里,孔丹有了许多思考的时间,也看了很多书。多年以后,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在会见中信集团董事长常振明时还说:“你们那孔丹,当年在陕北窑洞里还读黑格尔呢!”


从延安插队回京的两年时间里,孔丹和父亲孔原都没有工作,在家赋闲。直到1975年,邓小平开始主持中央工作,这对于孔丹一家都意义重大——1975年11月,孔原到总参二部担任政委,孔丹的弟弟孔栋转到了相对好的江西插队,孔丹的工作也有了着落。


那年夏天,国务院办事组副组长(那时相当于副总理)王震的秘书伍绍祖要离开,王震让孔丹去接他的班。于是,孔丹每天都去王震的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帮助王震把书柜里的文件整理好,然后跟着他出门或出差,一直持续了3个月时间。可是,当时父亲孔原的审查还没有正式结论,国务院办公厅没有批准孔丹担任王震的秘书,这个职务最后是由张爱萍的儿子张品担任了。


考虑再三之后,孔丹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在经济研究所做资料员。“经历了多年文革之后,我就想通过学习理论,把这个党、这个国家的曲折遭遇搞清楚,也把自己的人生活明白。”


1978年的某一天,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的吴敬琏托人给孔丹捎话,问孔丹愿不愿意报考他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吴敬琏还特地说明,他不能给予任何考前辅导,因为导师必须回避。


这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研究生考试,据说当时全国有300多人报考吴敬琏的研究生。在那次考试中,孔丹考了第二名,成为了吴敬琏的弟子。


责任编辑:

1、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尽量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本网转载之信息,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信息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养生文化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发布
<dl> <dt><a class="avatar m rc"><img src="/avatar/[item:uuid]_s.gif" /></a></dt> <dd> <h3><t><a href="[item:uuid!ulink]">[item:unames]</a></t><i></i></h3> <h4>[item:message]</h4> <h5><t>[item:tim!date]</t></h5> </dd> </dl>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九旬“五里亭妈妈”离世 42年间

    2014年8月6日18时33分,“五里亭”爱心老人楼小英在金华市中医医院走完其91岁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其生前收养并一直陪伴身边的三个女儿美仙、菊菊、晶晶,唯一收养的男童张麒麟,以及亲生女儿张彩英、亲生儿子张福田,送老人走完最后一程。[详情]
  • "假沸"豆浆不能喝 易中毒

    豆浆营养丰富,富含很多营养素,例如蛋白质、卵磷脂、B族维生素、钙铁等微量元素。但是当你的喝法不正确的时候,这些营养素很有可能无法营养你的身体,甚至有可能危害到你的健康![详情]

养生节目

更多>>
  • 养生第21130611期 推动孩子的成长
    健康之路第20131113期 许樟荣讲控制饮食降血糖,无糖食品
    养生汇第20131113期 陈莉莉讲刷牙的方式,牙列缺损
    养生堂第20131112期 十六字诀巧养骨(2)
    天天养生第20130416期 观舌知健康之观舌苔
    天天养生第20130417期 五重门挡住今年的流感(重播)
    健康北京第20130417期 谨防癌从口入
    养生汇第20130418期 肾气虚的养生法